第(3/3)页 如今太子势头已起,若再一味远离,恐非良策。 这个太傅之位,是一个重新建立紧密联系的机会。 而岑文本,这位新任的中书令,脸上则看不出太多波澜,只是嘴角微微抿起,显示出他内心的并不松弛。 他站得笔直,目光坦然,似乎在等待着什么。 岑文本资历不如长孙、房二人,能跻身中书令,靠的是才华、勤勉和陛下的赏识。 他属于相对孤立的“文士”集团,与关陇、山东等士族集团关系较疏。 太子太傅之位,对他而言,诱惑极大。 这不仅是无上的荣耀,更是巩固自身地位、扩大政治影响力的绝佳途径。 太子近期的变化,他也看在眼里。 那首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猫诗,文采斐然,气节凛然,他内心是欣赏的。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学问和清望,劣势在于根基较浅。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必然对此位虎视眈眈。 但他岑文本也非毫无一争之力。 陛下若要平衡,他这位相对中立、又以文采著称的中书令,未必不是一步好棋。 他需要做的,是展现出足够的意愿和能力,让陛下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。 此刻不出声,既是一种矜持,也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。 他在等待,等待陛下垂询,或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表达态度。 高踞御座的李世民,将这几人的沉默尽收眼底。 他何等精明,立刻就从这反常的静默中,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。 这几个人,非但没有推拒之意,反而……似乎都有些意动? 他们打的什么算盘? 李世民心思飞转。 是看到了太子的潜力,想要提前投资、稳固未来权位? 还是……也和自己一样,对东宫那个神秘的“高人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想借太傅之便,近距离探查? 恐怕两者皆有之。 这些老狐狸,鼻子倒是灵得很。 也好,既然你们都有此心,那朕便顺水推舟,看看你们谁能真正起到作用,或者说,看看你们谁能先替朕找出高人。 他打破了沉默,目光首先投向长孙无忌,语气平和,听不出喜怒。 “辅机,众人推举你为太子太傅,你意下如何?” 长孙无忌闻声,立刻出列,躬身施礼,态度极为恭谨。 “陛下,臣惶恐。太子太傅,责任重大。” 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恳切。 “陛下垂询,臣不敢不言。臣每见太子殿下进益,心实慰之。” “若蒙陛下不弃,委以重任,臣必当竭尽驽钝,以舅父之亲,加以臣子之忠,引导太子,明孝悌,知进退,恪守储君本分,以报陛下天恩。” 他没有直接说“臣愿往”,但话里话外,已经表明了态度。 为了太子,为了陛下,我愿意接下这个担子。 并且特意强调了“舅父之亲”和“恪守储君本分”,既是拉近关系,也是向皇帝表忠心,暗示会看好太子,不使其行差踏错。 李世民不动声色,点了点头,未置可否,目光转向房玄龄。 “玄龄,你呢?” 房玄龄缓步出列,他的动作总是带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沉稳。 他深深一揖,声音平和而清晰。 “陛下,臣前番德薄,不敢受此隆誉,至今思之,犹觉惭愧。” “然则,陛下今日重提此事,臣细思之,太子殿下年岁渐长,学识日开,确需更为系统之教导。” “臣蒙陛下信重,忝居相位,于朝廷法度、政务机要,略知一二。” “若陛下认为臣之愚见,或可于太子殿下有所裨益,臣……不敢再辞。” “必当以老迈之躯,竭诚辅佐太子,研读经史,剖析政务,使其知晓祖宗创业之艰,守成之不易。” 他的话更是巧妙。 先提旧事,承认上次辞受是觉得自己“德薄”,姿态放得很低。 然后强调现在太子需要“系统教导”,顺势表示如果皇帝觉得他有用,他不敢再辞。 最后点明自己优势在于“朝廷法度、政务机要”。 教导太子“创业之艰,守成之不易”,完全契合一个宰相帝师的定位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