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0章 也是风险最高的道路。-《贞观悍师:从教太子逆袭开始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近一年来,太子在诸多事务上展现出的行事风格,与此事隐隐有着某种相似的气息。

    他抬眼飞快地瞥了御座上的李世民一眼。

    更让他确信,此事必然与东宫脱不开干系。

    陛下不说,是在维护太子?

    还是另有考量?

    李积则是身体微微前倾,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。

    作为武将,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这消息带来的军事上的巨大机遇。

    粮草被毁,民心惶惶,将领被杀……

    这意味着高句丽的战争潜力被大幅削弱,后方陷入混乱!

    这是千载难逢的进攻机会!

    他几乎要立刻出声请战,但看到身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沉静的神色,又将话暂时压了回去。

    唐俭和高士廉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一丝茫然。

    他们负责邦交、财政,对于这等雷霆万钧的破坏性行动,感受更为直观,同时也更觉突兀。

    是谁,有能力在泉盖苏文严加控制的腹地,完成如此惊人的一击?

    殿内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。

    每个人都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,并试图理清其背后的脉络以及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影响。

    良久,长孙无忌率先开口,他声音沉稳,带着一贯的谨慎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消息若属实,则高句丽局势已发生根本性逆转。其国内根基动摇,军心民心必然涣散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观察了一下李世民的神色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,既然高句丽已自乱阵脚,我大唐或可暂缓即刻出兵之议。”

    “可令边军加强戒备,持续施压,同时继续辅以分化瓦解之策。”

    “待其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,国力耗尽,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,届时再传檄而定,岂不更显陛下天威,更省我大唐国力?”

    他的话语听起来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,力求稳妥,减少损耗。

    但内心深处,他想到的却是另一层。

    若真能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这将是何等巨大的政治声望?

    足以证明当前朝廷政策的正确性,证明以陛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英明。

    届时,朝廷威信、信用将臻至顶峰,之前因高句丽战事流言而一度受挫的债券信用将彻底稳固,甚至更上一层楼。

    到时候,莫说二百万贯,便是发行更多债券,也必是应者云集,水到渠成。

    反之,若此刻急于出兵,战事一起,消耗巨大,胜负难料。

    万一有所拖延或挫折,必然会影响民心,动摇刚刚恢复的债券信用。

    在长孙无忌看来,确保债券体系顺利运行是当务之急。

    为朝廷开辟这条新的、相对独立于传统赋税的钱粮渠道,其长远战略意义,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一时一地的军事征服。

    他隐约感觉,太子背后那套关于“信用”的学问,正在悄然改变权力运行的规则。

    他必须确保关陇集团、确保自己在这一新规则下依然占据有利位置。

    而“不战而胜”无疑是最符合这一目标的结局。

    房玄龄微微颔首,接口道:“辅机所言,老成谋国。”

    “高句丽经此重创,已如瓮中之鳖。我大军若即刻压境,反而可能促使其内部暂时团结,负隅顽抗。”

    “不如以静制动,外示以威,内施以间,待其自溃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,既能毕其功于一役,又可最大限度保全我将士性命,节省国库开支。”

    “且……兵者凶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。若能以威德服之,则善莫大焉。”

    房玄龄的思考与长孙无忌有相似之处,但角度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他作为宰相,更着眼于全局和长远。

    他也看到了“不战而胜”对巩固朝廷信用、稳定国内经济的巨大好处。

    同时,他也考虑到,若强行发动灭国之战,即便胜利,战后如何治理高句丽这片土地,也将是巨大的难题。

    需要投入无数人力物力。

    若能通过压力使其内部分化瓦解,最终以相对温和的方式纳入大唐体系。

    或是扶植亲唐政权,无疑是成本更低、后患更小的选择。

    太子那日关于“百工之业”与“信用根基”的论述,让他更加意识到维持国内稳定、持续发展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,很可能打乱这一进程。

    李积听着两位文臣首领的意见,眉头紧紧皱起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