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逸尘赞许地点点头。 “农具推广增强信用,并非因为农具本身有多神奇,而是因为它成功展示了朝廷组织、调动、优化这套‘百工之业’体系的能力。” “这种能力,是实实在在的国力体现。” “而这套体系的精髓,在于分工与协作。” “每个人,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一小部分工作,其效率远高于一人包办所有。” “此所谓术业有专攻。而无数专攻之术业,通过市场交易、政令调配等方式联结起来,便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。” 李承乾若有所思。 “就像打造这农具,矿工专事采矿,铁匠专事打铁,木匠专事木工……各自精于一道,合力成器?” “正是。”李逸尘点头。 “不仅如此。分工越细,专业化程度越高,往往能催生技艺的革新。” “譬如,专事打造犁铧的铁匠,经年累月,可能摸索出更坚韧的钢材配方,或更有效率的锻造方法。” “此次工部改良农具,亦是此种道理,集中了部分匠人的智慧,对原有器物进行专门优化。” 李承乾越听越是心惊。 他发现自己过去对“治理”的理解,太过局限于权术制衡、吏治民生、军事外交这些传统层面。 而李逸尘今日所揭示的,是一个关乎国家如何“生产”、如何“创造”的的全新维度。 将他脑海中的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生产资料等概念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。 这个维度,看似细微,却如同大厦之地基,江河之源头,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。 “先生今日所言,实乃……振聋发聩!” 李承乾长长吐出一口气,脸上充满了获知至理后的激动与肃穆。 “学生以往只知驭臣、治民、统军,却不知这‘百工之业’、‘分工协作’,竟是如此关键!” “维系信用,增强国力,皆离不开此道!” 他站起身,在殿内缓缓踱步,跛足的身影却透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。 “学生明白了!维护信用,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承诺或一时政绩,更需着力于夯实这‘百工之业’的根基!” “要鼓励工匠钻研技艺,要保障物料流通顺畅,要优化各地协作效率!” 他看向李逸尘,目光灼灼。 “先生,日后关于工部之事,关于这百工之业的优化,还望先生不吝赐教!” “学生定当虚心学习,竭力推行!” 李逸尘微微躬身。 “臣自当竭尽所能。殿下能有此心,实乃大唐之幸。然此道深远,非一日之功,需持之以恒,细心体察,逐步改进。” 贞观十七年正月末的首次常朝。 两仪殿内,气氛庄严肃穆。 今日朝议的重要议题之一,便是已故郑国公、特进魏征的身后哀荣。 侍中魏征的去世,是贞观朝堂的一大损失。 此刻,殿内众臣,无论往日政见是否相合,面上皆带着几分沉痛与追思。 首先由礼部尚书王珪出列,详细奏报了拟定的魏征葬礼规格,依循国公礼制,并请加殊荣,以示陛下念旧恤功之心。 接着,中书侍郎岑文本呈上初拟的谥号——“文贞”,并阐述了取义。 “经纬天地曰文,清白守节曰贞。魏公一生,辅佐陛下,直言极谏,堪当此谥。” 李世民端坐御榻,面容沉静,眼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。 他缓缓开口,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仪与一丝真诚的感怀。 “魏征逝去,朕失一镜矣。‘文贞’之谥,甚合其行。葬礼规格,便依礼部所奏,务求隆重。另,图形凌烟阁,以彰其功,垂范后世。” “陛下圣明!”众臣齐声应和。 魏征配享“文贞”谥号,图形凌烟阁,可谓哀荣至极,也符合他在朝野间的清望。 此事便算议定。 就在这略显沉重的气氛稍缓之际,民部尚书唐俭手持笏板,出列躬身,声音洪亮。 “陛下,臣有本奏。” “讲。”李世民颔首。 唐俭脸上带着明显的笑意,声音也拔高了几分。 “陛下,近日市面传来佳讯。去岁发行之‘贞观裕国券’,万民称颂,皆言陛下圣明,朝廷仁政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