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这点风浪,翻不了船。-《贞观悍师:从教太子逆袭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发行债券,在他看来,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借贷,以朝廷威信为凭,解一时之急。

    当初太子于东宫发行债券成功,他乐见其成,甚至颇为赞许这种灵活的手段。

    故而当国库因备边、水利等事略显拮据时,他采纳了民部建议,仿效东宫,发行了这“贞观裕国券”。

    以其天可汗之威,大唐之国力。

    五十万贯,难道还能成了问题?

    然而,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。

    市面上的暗流,他敏锐地捕捉到了。

    更让他感到一丝异样的是,同样是债券,东宫所发,非但未见波动,反而在民间流通愈广。

    甚至隐隐有成为大额钱币的趋势。

    据闻,一些商贾交易,已开始直接使用盖有东宫印信的债券凭证。

    “信用……”李世民喃喃自语。

    这个词,他听太子提起过,也在太子的奏疏中见过多次。

    太子似乎极为看重此物,认为其重逾千金,关乎国本。

    李世民承认,朝廷需要信誉,天子需要威信。

    但这“信用”二字,难道真能玄妙到如此地步?

    竟能让两张看似相似的纸片,命运迥异?

    他沉吟着。

    贞观券若真的出了问题,受损最重的,无疑是那些大量购入了债券的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想到此处,李世民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冷意。

    关陇集团、山东士族……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,虽于国朝建立有功,却也时常掣肘皇权,侵占田亩,荫庇人口。

    若能借此机会,稍稍挫其锋芒,让他们损失些钱财,似乎……也并非全然是坏事。

    “终究是朕发行的债券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很快压下了那丝念头,作为帝王,他需权衡全局。

    世家受损固然可接受,但若因此动摇朝廷威信,则非他所愿。

    不过,他旋即又释然。

    能出什么问题呢?

    不过是些商贾间的惶惶猜测罢了。

    只要三年期一到,国库届时拨出钱粮,连本带利一并偿还,这风波自然平息。

    至于这期间市价如何波动,那是他们自己的事,与朝廷何干?

    与朕何干?

    朝廷肯借,肯还,这便是最大的信用!

    他自信,以贞观朝之富庶,以他李世民之威望,断不至于连五十万贯的债券都无法兑现。

    这点风浪,翻不了船。

    “陛下,太子殿下求见。”

    内侍王德轻声禀报,打断了李世民的思绪。

    “宣。”李世民收敛心神,端坐御座之上。

    李承乾步入两仪殿,步伐因足疾而略显蹒跚,但仪态沉稳。

    他依礼参拜,声音平静。

    “儿臣参见父皇。”

    “平身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目光落在长子身上。

    “此时来见朕,有何事?”

    李承乾直起身,并未立刻回答具体事务,而是略一沉吟。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近日观市面风闻,于贞观裕国券似有微词,心中有些忧虑,特来禀奏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眉峰微挑,不动声色。

    “哦?太子有何忧虑?”

    “儿臣担忧的,并非债券本身,而是其背后所系的……朝廷信用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选择着措辞,他知道父皇对此概念未必全然认同。

    “债券之信,在于发行者必偿之能力与必偿之决心。”

    “能力关乎国库,决心即是信誉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市面观望,恐非空穴来风。前隋旧事,殷鉴不远,民间记忆犹新。若因高句丽之事,引发对朝廷偿付能力的普遍疑虑,恐伤及国本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听着,手指依旧轻轻敲击御案,面上看不出喜怒。

    “太子是觉得,朝廷会失信于民?还是觉得,朕会失信于天下?”

    “儿臣不敢!”李承乾立刻躬身。

    “父皇天威,朝廷鼎盛,自然无虞。然,信之所立,如垒土之台,非一日之功。”

    “信之所毁,或只需一念之差,流言蜚语。儿臣只是以为,防微杜渐,主动维系信心,总好过事后补救。”

    “如何主动维系?”李世民语气平淡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