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2章 此物,可称之为‘官报’。-《贞观悍师:从教太子逆袭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若他们看到朝廷连自己发行的债券都无法妥善维系,则会怀疑朝廷的一切承诺。”

    “今日可失信于债券,明日是否会失信于赋税定额?失信于边贸互市?失信于赏功罚过?”

    “届时,政令推行成本将急剧增加,民间藏富不愿投资,商贸停滞,国力必然受损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动摇。”

    李逸尘看着李承乾的眼睛,一字一句道。

    “而且,殿下需放眼长远。若他日殿下御极,欲行大政,兴大工,强军备,是否也需要如现在一般,借助类似债券之工具,汇聚民间财力?”

    “若到那时,因前朝之失,天下人对朝廷发行之凭信心存忌惮,不愿购买,殿下又当如何?”

    “朝廷的信誉不能崩塌,这不仅关乎当下,更关乎未来数十年的国运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,当此之时,需行力挽狂澜之举!”

    李承乾听着,只觉得后背泛起一层寒意。

    他之前只想到贞观券崩塌会让世家受损,甚至内心深处隐隐有一丝快意。

    但经李逸尘这番剖析,他才意识到,这绝非几家哭丧那么简单,而是动摇了李唐统治的信用根基。

    这根基若坏,将来他接手的就是一个更难治理的烂摊子。

    他深吸一口气,缓缓点头,眼神变得坚定。

    “先生所言,如醍醐灌顶。是的,朝廷的信誉不能崩塌。”

    他此刻的想法已然不同,不再局限于东宫得失,而是站在了整个大唐朝廷的立场上。

    他想起了之前在江南地区的布局,利用雪花盐换购了不少粮食,这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。

    “先生,那依你之见,当下学生还应做什么准备?”

    李承乾问道,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。

    李逸尘早已思虑周全,立刻应道。

    “首要,仍是军事。必须尽快推进对高句丽的各项行动,无论是‘疲敌’之策,还是战备。”

    “争取在来年开春后,能迅速形成碾压态势,以最小代价、最短时间解决高句丽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唯有干净利落的胜利,才能最快打消市场疑虑,重塑信心。拖延越久,变数越多,恐慌蔓延越广。”

    “其次,”他继续道。

    “工部近日不是根据赵小满等人的思路,改良了几样农具么。比如那曲辕犁的改进型,还有便于深耕的铁锨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当立即以朝廷或东宫名义,将图样公诸天下,令各州县仿制推广,并派员指导。”

    “同时,昭告天下,言明此乃朝廷重视农桑、提升民力之德政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有些不解。

    “推广农具,与债券信心何干?”

    “大有关联。”李逸尘解释道。

    “殿下,信心并非凭空而来。人们看到朝廷能研发出利于耕种的器具并惠及百姓,便会直观感受到朝廷在做事,在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务实、利民的印象,会冲淡因战争带来的消耗、风险印象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会想,一个能造出更好农具的朝廷,其治理能力是向上的,其未来是可信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技术展现带来的信心,有时比一纸公文更有效。”

    “要让天下人看到,朝廷不仅有征伐之威,更有生养之德与创新之能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恍然,原来还有这一层作用。

    他仔细一想,确是如此,实实在在的好处,最能安定人心。

    这时,他心中另一个念头升起,带着一丝冷意。

    “先生,如今持有贞观券最多的,便是那些世家大族。此次风波,他们损失最重。”

    “是否需要……趁此机会,给他们一些打击?”

    他想起以往世家对他的掣肘与轻视,若能借此削弱他们,似乎是个机会。

    李逸尘却缓缓摇头。

    “殿下,此非上策。要解决世家门阀之弊,需从根本着手,而非借助此等金融市场波动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借此机会重创几家,甚至使其倾家荡产,于事无补。”

    他看着李承乾,目光深邃。

    “铲除旧的世家,很快便会有新的权势家族崛起,填补空缺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新贵,或许会更审时度势,更加依附殿下,因为他们缺乏旧世家累世的底蕴与傲慢。短期内,对殿下而言,似乎更有利。”

    李承乾点头,他确实是这么想的。

    “但是,”李逸尘话锋一转。

    “他们本质上,仍是新的世家大族。他们依然会占有大量土地、荫庇人口、垄断知识、追求世代簪缨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