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长孙无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,他缓缓抬起头,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承乾。 这计策……已非简单的权谋,而是直指民生根本,狠辣至极! 非深谙人性贪婪与恐惧者不能想出! 房玄龄垂着眼睑,但微微收缩的瞳孔暴露了他内心的震动。 他擅长阳谋,治国安邦,但如此利用手段和人性弱点进行精准打击的策略,让他感到一种陌生的寒意。 这已超脱了圣贤书的范畴。 李勣是纯粹的军人,此刻也不禁感到一阵心悸。 这计策若成,高句丽后方自乱,比十万大军压境更具威胁! 这已不是战场上的较量,而是釜底抽薪! 高士廉则下意识地捻动着手指,心中盘算着此策若施行,需要调动哪些资源,可能引发哪些连锁反应。 他看向李承乾的眼神,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。 就连御座上的李世民,此刻也微微直起了身体。 他深邃的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,带着审视,带着探究,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震惊。 这策略……太狠了! 不见刀光剑影,却能让人饥肠辘辘,离心离德。 用对方急需的盐,换走对方活命的粮。 再一把火烧掉换来的粮,制造恐慌。 最后用粮食和盐去收买人心,煽动背叛……环环相扣,招招致命! 李世民心中波澜起伏,面上却竭力维持着平静。 他沉默了片刻,方才缓缓开口,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。 “太子此策……颇为新颖。以盐换粮,制造粮荒,再以粮盐诱其内部分化……确可乱其后方,耗其实力。” 他没有立刻评价此策的道德与否,作为帝王,他首先考虑的是有效性。 “众卿以为如何?” 李世民目光扫向下方的四位重臣。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,率先开口,语气凝重。 “殿下此策,……老臣以为,若能周密部署,确可收奇效。” “然,执行起来需极度隐秘,参与商贾必须绝对可靠,且需有得力之人居中协调掌控,否则易生变故,发呢日泄露机密。” 房玄龄接口道:“赵国公所言极是。此策关键在于‘度’的把握与执行的隐蔽。” “此外,需预估高句丽可能之反应,以及……此举是否会有损我天朝上国之仁德形象?” 他最后一句带着些许迟疑,看向李世民。 李勣言简意赅。 “若后方乱,前方军心必不稳。此策若成,于我大军征讨,利大于弊。” 高士廉则道:“老臣附议。只是钱粮调动、商贾遴选,需得精细安排,确保万无一失。” 几位重臣虽然内心震惊于此策的狠辣与超出常规,但从实际效果出发,均认为可行,只是强调了执行的难度与风险。 李世民见重臣意见趋于一致,便点了点头。 “既如此,便依太子此策。具体细则,由……” 他略一沉吟。 “由辅机总领,玄龄、弘慎、士廉协同,与太子详细议定章程,尽快秘密施行。” “臣等遵旨。”四人齐声应道。 事情似乎就此定下。 然而,就在长孙无忌等人以为奏对即将结束,详细商讨具体操作时,李承乾却再次开口。 “父皇,关于高句丽之事,儿臣尚有一事,需单独奏对。” 他的声音平静,却清晰地回荡在骤然安静下来的两仪殿内。 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李勣、高士廉四人瞬间僵住,脸上皆闪过一丝错愕与难以置信。 单独奏对? 何事需要避开他们这四位核心重臣? 一种微妙的不适感瞬间在四人心中蔓延开来。 他们位列中枢,参与最高决策多年,何时被排除在外过? 尤其还是被太子主动提出? 这种被权力核心疏离、排斥的感觉,让他们感到极其不适。 长孙无忌的脸色沉了下来,房玄龄抚须的手停住,李勣眉头紧锁,高士廉目光低垂,不知在想什么。 李世民显然也没料到李承乾会提出这个要求。 他咳嗽了一声,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四位重臣。 第(2/3)页